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考试资料整理

2022-09-01 来源:品趣旅游网
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我们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1、 美学史上的集中看法

(1)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得规律—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 (2)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

(3)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分析哲学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艺术即经验》、中国李泽厚 (4)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美学家蒋孔阳 2、 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就此而言,审美活动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即人的审美活动,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美: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在与人的审美关系中,才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2)自然界的审美现象(自然美:是人在人类社会和人的实践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和生成的)只有在人与自然发生亲和关系的基础上,审美关系才能生成。

(3)科技活动中的审美想象(科技美:狄拉克公式-性灵出万家,风骨超常伦)

3、 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人类的知识大体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人

文学科[文、史、哲、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艺术])

(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humanities(3)美学是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将美学划分到人文学科的理由:

(1)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同,美学研究的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其中审美现象的目标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揭示人生的理想、命运、 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2)美学研究方式和方法不同,美学研究方式要求主体必须亲自去投入,去参与,去运作,去体验感悟,通过审美活动去与 对象建构、生成现实的审美关系。

(3)哲学是美学的根基,美学必然包含着哲学的品格。 4、 美学研究的方法:哲学方法 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美学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美学思想是以哲学的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

审美意识(奠基石):初级审美意识(最典型地体现在原始初民的生存活动中)和高级审美意识(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 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有更广泛的涵盖面)。

中西方悲剧意识区别:西方悲剧意识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崇尚牺牲精神,更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人生的幻灭感; 中国古代文学具有世俗化特征,以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

2、 鲍姆加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之父)与美学(Asthtik,鲍姆加登于1750年创立发明)学科的诞生

确立标志:(1)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2)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人类的心理结构包括:知(理性认识,逻辑学研究)、情(感性认识,感性学[美学]研究)、意(意志,伦理学研究) 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

1、 各种美学的哲学基础

(1)柏拉图-理念论(2)康德-先验主体论(3)黑格尔-绝对精神轮(4)海德格尔-现象学本体论(5)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1>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感性个体的实践造成了个人的感性世界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基本内容和特色:以实践为根基,是与实践论紧密结合的社会存在论,根本内涵指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3)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作为哲学基础,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

概念,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想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

1、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

审美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享受的重要方式之意,对于个人追求精神自由、塑造完美人格、构建健全美好心灵,有着独特的作用。 2、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宗白华: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 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审美境界(最高人生境界)乃是完全融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审美关系(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建立在主观的感觉能力与对象的客观特征之间)与审美活动

追求全面完整的生存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和人自身,正是人的审美需要,是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 2、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与审美形态(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3、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与审美经验

a.唯心主义者认为美就是美感b.唯物主义者强调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美感只主体对美的主观反应c.经验主义者主张美感是五官感觉对于审美对象所作出的反应d.理性主义者认为美是一种先定的和谐状态

4、艺术(本院在于人的生存实践中,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自由、健康、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审美需要(现实基础):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需求。其特征如下:

(1)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2)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具体表现为人类渴望发展自己、肯定自己和全面地表现自己生命活动的需要

审美理想: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总是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其作用如下:

(1)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导向性、规范性) (2)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管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其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其外在表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

审美趣味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其特征如下: (1)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判断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

(1)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2)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审美理想是从宏观方面规范审美活动的范围和趋向,审美趣味则是从微观层面具体规定主体对于对象的选择和评价。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

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其特殊性如下: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为突出特点 (3)有无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诸多矛盾因素的辩证统一,是人自我完善的一种活动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美的世界)与他律性(审美活动并不是封闭、隔绝的世界)的统一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

<1>都表现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主客体关系 <2>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精神价值,以对主体存在的充分肯定为前提,以对人的价值的高扬为旨趣。

(4)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审美的需要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其表现如下: <1>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具有开放性、可能性、超越性,是一种面向未来、赋予创造性的活动 <2>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3>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1、 审美主体与对象(基本要素)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的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的根据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是因为<1>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2>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我审美主体的性质<3>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先是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2、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其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主要特征如下:

<1>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就是人在一定的德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 体验的特殊心境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课题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 之进行领悟、题为、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达到对世界的清晰把握,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1、 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1)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审美意义表现在表情性(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 和象征性(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一定文化意义)。

(2)线条:是构成客体审美条件的一种重要感性质料。

(3)形状: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层次,本身具有一定表情性 (4)声音:是课题审美条件必不可少的又一构成因素

2、 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客观物质材料材料总是承载着、蕴含着一定客观生活内容,只有在审美活动以其自由行、全 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把一个活的充盈着生命的真实世界也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

3、 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审美对象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管相互渗透从而熔铸的一种独特意向,是一种积极的构建工程)与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根源于审美对象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结构之中) 第四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

1、 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1>游戏说—柏拉图、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

优: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 缺: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 <2>生物本能说—德谟克里特、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 优: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四维空间,有力地说明审美发生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

缺:a.混淆和谋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b.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 <3>巫术说—泰勒、弗雷泽、卢卡契,认为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作为无数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 优: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缺:a.不等同于审美,艺术知识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b.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但并不唯一 <4>劳动说—卡.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缺:只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但未能真正的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 2、 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

(1)基本前提:<1>工具的出现,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2>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还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3>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4>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有是人借以实际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5>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同时也造成人本身的人化

(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条件

巫术(为艺术和审美的诞生提供了一种直接的契机)礼仪活动是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一种中介因素,是原始人生活中最大的事件,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主要表现如下:

<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 <2>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3>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

(3)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其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审美意识: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在原始意识中事实与价认识与一项还是未获得分化、直接同一,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抽象性<2>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3>在神秘性(巫术仪式、图腾崇拜)中凝聚着创造性 原始意识作为人类意识最早的发端,实际上孕育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人类各种意识形式(宗教、科学、道德意识 )的原始母体。原始意识中的抽象性、真实性、长造型旧式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意识逐渐分化出来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 3、 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原始审美活动即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

<1>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制造生产工具-装饰(装饰化的器物造型,器物装饰)-纹饰(最流行、最大众化) <2>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

自我装饰:固定装饰(刻痕纹身)、非固定装饰(以中国为例:按质地分为石、牙、骨、贝[蚌]、蛋壳等),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

<3>原始艺术(早期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明时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主要样式与特征

a.雕刻(成熟: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最早雕刻:23万年前在叙利亚西南部戈兰高地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土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雕塑与器物的巧妙结合是中国原始雕塑的一个显著特点。

b.绘画:最早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史前绘画最早见于新时期时代,保存至今的主要有岩画、陶器彩绘等。 c.音乐与舞蹈: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一种乐器:法国比利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一支长约108mm的骨质笛管 史前舞蹈资料: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发掘出一个绘有原始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

审美形态(形成基础是人类的生存实践)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显现及其逻辑分类。其内涵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又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社会观念影响审美形态。

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审美风格是指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

1、审美形态的界定:是审美体验的反思性产物,是对审美意义的揭示。代表性观点如下:

<1>美的形态(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说)<2>审美风格: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 <3>审美类型(美的类型说、审美类型说)<4>审美范畴(美的范畴说、审美范畴说)<5>人生境界说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标准:<1>广泛性或普适性<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3>历史性 3、 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一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2>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兼容性: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指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避免以西统中,或以中排西的简单化做法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1、 审美形态(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的历史性

<1>特定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2>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中国早期审美形态时是诗性与音乐性,西方早起审美形态是戏剧性与雕塑性 2、 审美形态和思维

<1>中国:象数思维,特点是主客交融,天人合一,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思维单位: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思维方法: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2>西方:抽象思维,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思维单位:概念,思维方法:逻辑归纳和演绎 3、 审美形态与语言(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1>中国:汉语-高度重视词汇的语言(抒情语言,本身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

<2>西方:拉丁语系语言-不断变化的高度重视语法的语言(长于叙事和论证,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4、 审美形态与文化(从哲学关系看)

<1>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文艺复兴后,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为美学哲学基础 <2>中国:天不变道亦不变,“中和”在哲学上时一种本体论也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1、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1>优美的内涵特点:本质上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其特征如下:

a.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b.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c.是和谐化一的内容d.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2>对优美理论探讨:a.古罗马西塞罗提出秀美与威严b.博克优美论主要从对象的角度来把握优美事物所具有的特征

c.康德优美轮领悟到优美乃是一种生命处于放松状态的特殊形态d.席勒认为优美是人与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和谐统一为一个动态的精神与物质相互包容的存在。优美理论共同点: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

2、 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是人惊心动魄、

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崇高的内涵特点:构成崇高的因素:凡是能引起人的恐惧的东西。

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是对人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是一种冲突、对立的和谐。 它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体现为人与社会对立与超越,体现了艺术作品的崇高风格。

通过以雄伟壮阔的审美意象,刚毅坚强的审美品格,恢宏豪迈的审美体验,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等展现出来。

<2>崇高的理论探讨:a.西方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将音乐的审美风格划分b.柏拉图:将崇高与优美并举c.朗基努斯《论崇高》明确地将崇高和优美并列对举加以论述d.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论崇高与美》将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e.康德将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f.席勒的崇高论将崇高的含义变狭隘g.黑格尔把崇高归结为两方面:[1]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先贤之间的分裂[2]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i.叔本华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在崇高转换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j.弗朗索瓦.利奥塔德德美学

3、 优美(和谐化一)和崇高(伟大超越)的比较

从审美形态划分:<1>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

<2>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从审美实践来看:<1>优美在人生实践中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得境界

<2>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第四节

悲剧与喜剧

1、 悲剧(出现时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兴盛为基础):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 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1>悲剧的内涵(核心因素:冲突、抗争与毁灭)与特点:亚里士多德指出内涵在于引起人的怜悯与恐惧,根源在于人对命运抗争的失败。

悲剧审美形体表现为悲剧感,是强烈同感中的快感,获得来自于对人生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揭示。悲剧艺术形式是悲剧审美形态体验的主要价值载体。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其主要特征如下:

[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2>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的历史考察

a.奠定基础的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能够借助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b.德国古典美学时期黑格尔提出悲剧的“矛盾冲突”理论把辩证思维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 c.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悲剧的实质

d.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于古希腊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代表梦境状态,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精神(代表迷醉状态,音乐艺术的振奋)

e.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悲剧的“罪孽说”、悲剧情绪的“焦虑说”,强调了个体的体验性特征,从人内心的痛苦、悲痛、焦虑来探讨悲剧本源

2、喜剧(以笑为载体,笑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还包括滑稽、讽刺、幽默等刺激形态,有喜剧感的笑由于包含着深刻的理性批判内容和犀利的讽刺,是一种严肃的笑,高尚喜剧<=悲剧

<1>喜剧的内涵与特点:喜剧的原型是原始狂欢,喜剧的价值载体只能是艺术作品,喜剧一般是以形式与内容挬离为主要特点 a.喜剧(讽刺、幽默)中对现实生活内容与形式错乱、本质与现象挬离的旧事物的揭露与否定,能直接显现人类的理想与自信b.喜剧具有不和谐、挬憀的形式特征c.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要特征。 <2>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a.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同感的混合b.从喜剧的心理效应来仑苏喜剧发生原理的是康德 c.黑格尔从矛盾冲突的观点揭示喜剧产生的原因d.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喜剧的特点是新事 物在取得胜利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的否定e.苏珊.朗格认为喜剧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感f.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 3、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与喜剧

<1>悲剧的结果来自于悲剧人物所代表的客观伦理力量的较量;喜剧的过程及结果来自于人物自身性格与行动、目的与动作的内在矛盾

<2>从形式与内容统一来看,悲剧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倒形式,喜剧相反

<3>对悲剧来说,美是理想的境界,从喜剧来说,美已经是或即将是现实的存在。

<4>戏剧中的悲喜剧由于在有限时空中集中了尖锐强烈的矛盾冲突,能够很快使人物陷入特有的境遇之中,并由行动引出富有必然性的高潮与结局

<5>从马克思实践论和存在论角度来看,悲喜剧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应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审美活动以足够的复杂性

<6>悲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 第五节

丑和荒诞(代表了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创伤和扭曲)

1、 丑(源于人们对抽的感受的形成)

<1>丑的内涵与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丑的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极度恐惧感相关,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肯定了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其特点如下:

a.

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b.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2>“丑”的形成:古希腊审美实践活动来看丑仅仅作为美的对立面而附带的话题(原因:a.与其民族高度崇尚美的社会风气有密切关系b.与其风气中美善统一的观念密切相关)

<3>“丑”的理论的历史考察:a古希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b1853年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标志丑真正成为一 种特殊审美形态,开启现代丑学

2、荒诞(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摎不真

<1>荒诞的内涵与特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荒诞感是指主体对荒诞的感受与经历,是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对人的存在一的直观和体验,基本感受是孤独、恶心、 烦、畏、绝望,荒诞感的笑是一种无望的否定性的笑。

荒诞特点:a.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b.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c.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3>荒诞的理论的历史考察a.柏拉图认为的人生境界b.宗教中不恰当的禁欲主义对于人性的扭曲和异化c.尼采和克尔凯郭尔哲学怀疑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构建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结果 3、丑与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

<1>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两个侧面,是西方现实人生、哲学、美学以及西方审美实践合力的结果,是西方走出古典世界所选择反传统的道路必然归宿。

a.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个去伪存真、弃恶扬善、褒美贬丑的过程

b.丑与崇高与优美的关系:在美与丑的区别中,优美得以突现,在丑与美的矛盾冲突中,崇高得以形成 c.西方的人生实践明显体现出扭曲和异化的特征,丑被人们堪称代表人类本质的东西,审丑成为清醒的表现 d.与西方现实生活休戚相关的西方美学也相应产生了巨大变化 e.由西方现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和西方哲学、美学的跨时代变化所决定

<2>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现实中的荒诞是荒诞审美形态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的荒诞人生实践以审美的方式所作的否定、批判和反思。

a.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否定荒诞)

b.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与荒诞审美形态密切相关

c.内在原因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人们从其中清醒认识到荒诞的实质,基于这样一种理性认识,荒诞艺术作品多数在标榜个性、提倡自由、呼吁选择和赞美超越的同时,辛辣地揭露现实,并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艺术作品富于个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1、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1>柏拉图“迷狂说”描述和解释审美活动达到高峰时的经验状态(预言、宗教、诗神凭附、哲学),触及到了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特征<2>中世纪-奥古斯丁揭示了审美经验的超验性维度

<3>18世纪中叶以前为第一阶段,代表人物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重新已经转向了审美主体及其心理结构 <4>经验主义美学休谟主要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5>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的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想象力和知性)的协调一致

<6>科学主义美学思想基础时逻辑经验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其基本倾向则是试图通过实证或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审美经验。自然主义美学代表人物乔治.桑塔亚将美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快感;新自然主义代表托马斯.门罗主张以现代的心理学为基础,科学描述和解释艺术现象和所有与审美有关的东西

<7>人文主义试图把美学建立在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人文主义美学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这两大传统。 a.直观主义(直观主义美学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倾向)特点在于把审美经验归结为非理性的直观或直觉活动(叔本华、你才、柏格森、克罗齐),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

b.施莱尔马赫突破了文献解释的范围,将解释学发展成了一种研究一切对话中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的科学,成了一切文本解释的基础;狄尔泰将解释学与自己的生命哲学结合使其发展成了人文学科的普遍方法论。 2、审美经验(experience)的基本性质

<1>审美经验在根本是一种直观或观审活动,其特点是:a.审美以及艺术经验的对象是理念b.直观活动的主体纯粹的主体c.直观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紧密合一的关系。

<2>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2、 审美经验(确立人生理想)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特点是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局限性是只能把握个别不能把握一般,只能把握现象不能把握本质

审美活动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感性直观性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2>非功利性:有两个方面因素决定:a.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特点,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不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b.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否则会不可避免地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3>超越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a.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b.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超越c.审美经验能实现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的超越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静态的、共时性的结构分析包括:a.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分析b.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核心]、情感和理解)

<1>感知:感觉和直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是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又是整个结构所依靠的基础;知觉能够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审美感知的特点如下:

a.总是与情感活动紧紧地交织在一起b.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能动性和选择性)c.总是以完形(指人的知觉总是倾向于把对象的形式当作整体来把握)的方式来把握对象,具有整体型特点d.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密切关系。

审美经验与一般感知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够达到普遍性要求,要求人的感觉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类一切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必要条件。 想象活动包括初级形式(接近联想[睹物思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其含义如下: a.指主体根据自己或他人原有的知觉表象进行加工和综合,在自己头脑中重新形成关于事物形象的心理功能b.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产生原来没有的新表象

<3>情感:其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一方面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又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使审美活动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

情感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的根源说法:

a.客观论者认为审美对象的情感性质是其本身所固有的,与观赏者的主观态度无关

b.主观论者认为情感是由主体投射或灌注到对象之中去的—代表人物是里普斯的“移情说” c.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提出同构说:把审美情感归结为主客观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

<4>理解(反思判断力:从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发去寻找普遍),其特点如下:a.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特点b.具有多义性特点 审美理解是与科学认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审美欣赏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和审美理解能力

2、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各个心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了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

a.起点(直接与现实相联系的感知),审美知觉与审美情感、审美理解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想象与情感:[1]审美情感是审美想象的原动力[2]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审美理想的对象和内容[3]情感活动对审美想象的支配和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显的情感色彩

c.理解和想象:审美经验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活动,而理解力或理性因素本来就是一切游戏活动的本体论内涵,这样一种本体论特征从根本决定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审美经验中以游戏的方式统一在一起的 3、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同化(使人“审”面前能审之美)——调节(使人“审”面前暂时无法能审之美)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真个人类的审美经验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同化的结果又是调节的产物。

调节与自我调节不同在于控制论侧重于对行为控制的研究,而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心理建构问题。 自我调节建立在审美的一般规律基础之上,服从审美的一般规律,其特殊要求:

a.有目的(先确定审美目标再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审美目的,是培养审美高级人才、提高审美修养必由之路)与无目的辩证统一b.反馈调节:往往是与对象所包含的美的程度以及对象的知名度有关,其本身是在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审美目 的的有效手段

第三节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动态的、历史性的研究):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1、呈现阶段:通过感知活动使审美对象的素材在主体意识中初步呈现出来。审美感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对象的,审美态度(指主体在拜托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的确立成为审美活动开始的主管标志。 2、构成阶段:主体已经由于对象与身体的契合而感受到一定审美愉悦,还必须通过想象力的作用来构成完整的审美对象。想象力除了具有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的功能之外,还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直观的本体论前提。

先验想象力具有开拓和后退(指主体必须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即在意识中与对象相分离)两种功能。 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经验想象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造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

优格式塔具有这样特点:它不仅使自己的各部分组成一种层序统一,而且使这统一有自己的独特性质

3、评价阶段:主要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于已经构成的审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和判断,主体的理解力起着关键性作主体的理解力又是通用判断活动来进行的。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 艺术与艺术品:审美活动中最典型、最高级的形态是艺术活动。

“艺术”用技巧和想象创造可以与他人共享的审美对象、环境或经验。艺术定义难原因:

a.“艺术”范畴源自对“现象”的某种划分b.思维对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时总是需要一定的标准和规则

c.艺术自身的价值在人类的文化视野也不是确定不变的d.对艺术的规定往往会受到人们对艺术的功用判断左右 1、集中对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1>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

a.游戏说:德国古典美学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发展加以完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 b.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没有足够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根据,抹煞了艺术家的个性,不符合艺术创造的实际

<2>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

a.模仿说: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握到艺术产生的源泉,但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和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b.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感情表现联系起来,突出了艺术审美特性,但完全回避了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c.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但陷入了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d.符号说:当代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石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时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但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

<3>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

a.载道说(教化说):较早科追溯到孔子,当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加以完善,认为古文时为了宣传儒道存在,并非为了缘情,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作用,显然不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

b.娱乐说:可分为“自娱”(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和“娱人”(令人怡悦,莫如歌咏)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抓准本义,排除衍生和评价义,使我们讨论“艺术品”概念的前提

<1 >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必须是人工制品,是艺术品的最基本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所创造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这是艺术独有的审美本质。

艺术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3、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扩 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第二节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其他对艺术的层次划分:符号学美学分成符号和意义/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客体层)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在一定条件本身亦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

2、形式符号层:由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构成,直接指示、负载艺术的意象世界的功能,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

3、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能转化为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核心) 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鉴赏者进入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意境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 第三节 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1、什么是意象(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1>意象的结构:基本结构-“意”(当主体在审美时欲传达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体验)与“象”(“意”所借以显现的、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

<2>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在审美活动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为基点,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的重组,从而使“意”与“象”达成和谐的结合

<3>意象的主要类型:按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划分: a.仿象: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

b.兴象: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收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

c.喻象: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d.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自己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4>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a.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显现意象 b.物化: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2、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也是艺术品的奥秘所在,其主要特征如下:

<1>虚拟性:现实性的反面,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的意象 <2>感性:指主体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意象的存在

<3>想象性:想象的产物,时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艺术品超越现实,具有虚拟性的内在原因 <4>情感性:艺术意象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指向一个完整的、富有感情意蕴的意象世界 第四节 意境

1、什么是意境(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

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上本体意味的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主要区别在于:

<1>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

<3>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意境则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2、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

有我之境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渗透于艺术意象中,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第五节 艺术的功能

1、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文化交流、商业广告)

<1>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

<3>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识见,开阔眼界

<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是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5>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具有精神渗透 <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理论等 <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1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1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艺术品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

2、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2>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3、审美在艺术诸功能中的首要地位:以审美功能为核心,以其他诸功能相融合的、综合性的功能系统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 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艺术的本质体现于意象世界)

2、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 3、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1>他律性<2>形式符号性<3>开放性 第二节 艺术意象的创造与生产

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艺术家的“人心之动”就是意象的创造和生成)

2、意象的孕育:是艺术家实践的产物,是艺术家主体同客观世界的存在发生交互关系、交互作用生成的,是主体与客体感性的、不期而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排除功利杂念,集中精神;超越知性逻辑,进入感性直觉的状态)”的精神状态

3、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态化和物化的表达。生产具有双重涵义:即事物从无到有,存在由隐到显,又有工作制作、生产之意。

第三节 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技巧(艺术创造的主体是艺术家,它的艺术天才就成为艺术创造的源动力)

1、艺术的天才是客观存在的(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的实践两个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独特的创造力标下如下:

<1>艺术敏感: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这种敏感只能激发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是艺术家意象创造的最初动力。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

<2>艺术想象力:艺术家在意象孕育中充分调动起自身经验中的一切可感的事物、场景、情感,甚至难以捉摸的情绪表象,紧紧围绕其艺术感悟主旨二组合成整体艺术意象的能力,也可以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在生产意象全过程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想象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整合的基础就是艺术想象中基本的主体感悟与主旨

<3>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灵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艺术家在自身生理—心理素质与后天深厚的生活体验和学养积累基础上综合形成的一种心理体验状态和活动

<4>艺术技巧:艺术操作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意象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化。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是艺术技巧运动的物态化和凝定。艺术形式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艺术家在对艺术真谛的体味与投入中,运用熟练的技巧,在审美状态中所创造出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形式符号层次上的统一,时艺术的意义凝聚于有“意味的形式” 第四节 艺术的形态

1、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1>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2>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3>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1>空间艺术(造型艺术代表):直接宿主人们的视觉,首要特点就在于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

a.建筑:一种介于审美和实用之间的艺术形态,其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在[1]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2]建筑的形式结构 [3]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其艺术上的价值有着直接的影响

b.雕塑:一种较为纯粹的艺术,一经产生,始终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服务的,其审美要求[1]物质材料的选择要求[2]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思想意蕴与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 [3]受到空间艺术一般特征的影响,即选取或暗示的手法化静为动

c.绘画:是在平面内营造空间的艺术,以人的视觉为基础,捕捉对象的影像并将之展现在平面中。

绘画的欣赏: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敷染,然后形似(先关注它的内在意蕴,其次掌握绘画的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最后是画面内在的韵律,也就是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2>时间艺术(音调艺术代表):

a.音乐:一种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是最为纯粹的时间艺术,其美的构成:

[1] 媒介是声音,声音的质量决定着音乐的美感,同时声音间的组合关系,各种音色的组合关系也决定着音乐的美 [2]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就能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3]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4]从音乐艺术形态特征来说,是完全动态的艺术

b.戏剧:从存在方式来看,它实际上综合了建筑(戏剧舞台本身)、雕塑(戏剧中人物)与绘画(舞台背景)等艺术的基本特点。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是它的时间性,主要目的时表现一种动态的事件和情节。戏剧艺术具有某种综合性的特点:

[1]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2]戏剧的情节总有一个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变化过程,要求戏剧中的任何事件都必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部分。

第五节 艺术意象的重建与接受

1、艺术接受(本质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接受者在读解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而有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过程。原因如下:

<1>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图化式)<4>一切艺术品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3、艺术品(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态化)的鉴赏过程(是阶段性过程,其中变化指的是接受者随着对艺术品的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的深入发掘而导致主体的感受变化)

<1>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2>品:指结合搜着根据自身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即意象的重建过程)

<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进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第一节 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1、中国美育思想简述

中国传统思想中,“育”有两种含义:<1>它的本义的引申,指育其身,尤指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2>它的引申义,指育其心,指使人智力发达、思想健康、情操高尚。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舜的时代 <2>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到“美育”一词 <3>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朱熹“消融查滓”

<4>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要求读者能见文观心

<5>蔡元培于1901年在《哲学总论》中引入“美育”一词,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6>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先驱者梁启超认为美育时一种“趣味教育”

<7>王国维在1903年8月第56号《教育世界》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并称四育,认为美育能陶冶也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培养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能成为德育、智育的手段,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实施和发展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是柏拉图,认为教育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 <2>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3>古罗马贺拉斯提出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 <4>中世纪,美育被纳入宗教范畴,心灵的净化成为信仰上帝的根本途径

<5>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取代神学观念,倡导继承希腊和罗马传统回归自然

<6>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其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a.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b.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c.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7>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第二节 美育的内涵:即美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归纳错误说法有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时艺术教育

分析审美教育的内涵应注意一下原则:

<1>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

<2>遵循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确定审美教育的内涵找到坚实的立足点(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冶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是独特性原则,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决定的(独特性指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区别:

<1>从活动的存在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审美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

<2>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审美教育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审美教育的内涵式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第三节 美育的特点(基本特点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1、诉诸感性:其美育意味着人的感受能力的丰富,用直观、个性的形式来把握审美对象,从中折射出某些价值观,蕴含着对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体会,为人们开拓了一片感性的天地,以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2、潜移默化

3、能动性:审美活动本身不仅是一种消极的享受,更体现了主体的内在追求 第四节 美育的功能

1、怡情养性:是对人精神领域的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从内心、从人的情感区打动人的 以道制欲是通过人情之常途径对人进行造就的准则

2、化性起伪:性事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第五节 美育的目的(造就一种审美的人):要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