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雍正放过曾静,为何乾隆一定要杀了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1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7 21:01

《大义觉迷录》是有清一代最大一次涉及全国的*,即吕留良(1629-1683)、曾静*案的真实记录,也是泄露清代宫廷内幕最多的一部御制国书。满书的充满诡谲和血色。

雍正六年(1728年)九月二十六日,湖南儒生曾静派徒弟张熙投书给陕西总督岳钟琪劝其谋反,岳钟琪先是软硬兼施未果、后伪与张熙盟誓谋反而套出幕后指使曾静,从而拉开了吕留良*的序幕。其实,书生往往意气用事,习惯于把世人看做清水一碗,岂不知世事诡谲纷杂,不是之乎者也那样的或迂腐或率直。曾静仅凭朝廷对岳钟琪猜疑的道听途说,便忽悠岳钟琪乃岳飞后裔,投书劝其谋反,很显然,曾静打错了算盘。

曾静等锒铛入狱后,供认是受吕留良著述的影响方起造反之念的,由此,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大搜捕、大*。在雍正一干人马的强大攻势下,曾静便匍匐了,把所思所想一股脑倒了出来,一言自己是“弥天重犯”;再言自己是“向为禽兽,今转人胎”;复言吕留良的“逆说”“是有心为恶,而假托为善,以掩其恶。”之后,曾静拿起那只秃笔,著《归仁说》,

把满清王朝吹得天花乱坠、把雍正及其祖上捧为圣人,兼有尧、舜的美德。在耿直人看来,知识分子变节时的摇尾乞怜尤令人厌恶。看上去,《归仁说》洋洋万言,当真把雍正吹迷糊了,也拍得舒服,于是曾静保住了脑袋,但也不尽然,因为雍正看重的是曾静的善于吹捧,后来启用了曾静的嘴巴,被派往湖南“观风整俗使”衙门听用,作报告,现身说法,向百姓宣扬雍正圣德。

其实,曾静案发时,吕留良已作古45年矣,其生前与曾静毫无瓜葛,根本不知道曾静老大贵姓,但雍正认为既然吕留良“流毒”忒深,他死了也不能让他安息。遂于雍正十年(1732年)大开杀戒,吕留良及其儿子吕葆中被开棺戮尸枭首,另个儿子吕毅中被斩立决,孙辈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案内学生、门人及其亲属或被凌迟族刑、或被斩立决、或流刑、或杖刑、或收官为奴。此案牵连者甚众,皆属无辜。酷刑之下,社会委实“稳定”了。

但在“观风整俗使”衙门听用的曾静压根想不到事情会有突变,乾隆上台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他“开刀”:收缴焚毁《大义觉迷录》,雍正十三年(1736年)十二月,曾静、张熙被凌迟,这也是吹鼓手的下场,可悲。乾隆摘掉曾静脑袋的理由是援引了雍正办理吕留良*的先例:即攻击朕自身者犹可原谅,攻击皇祖者必得诛杀。在乾隆看来,吕留良谤议了康熙,曾静谤议了雍正,而雍正去吕氏留曾氏;如今我乾隆上台了,那你曾静当初攻击的就是我的皇祖,我就可以杀你了。不难看出,这是十足的流氓逻辑,这在中国法制史上也算是一堆臭狗屎了。

雍正把吕留良*案搞大,并编纂《大义觉迷录》,残杀吕氏而独留曾静,我想,这是雍正高明的一招,有打有杀、,再搞一番“宣传教育”,一可以扼杀民众的反叛思想,杀一儆百;再可以宣传满清王朝的文治武功和自己的道德仁义,可谓一箭双雕。到了乾隆这儿,图穷匕首见了,他要的是赶尽杀绝、斩草除根的“大好局面”,所以在乾隆朝,*搞得红红火火,至于禁毁《大义觉迷录》,我想,书中涉及的清宫秘密和大造*的残酷实录不能不被乾隆忌讳吧。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