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从哪里看出巴金的善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2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5:37

30年代初,巴金曾几次去福建泉州和广东新会看望朋友。这些朋友正在那边办工读学校,或乡村师范,他们一心想把学校办得像个和睦的大家庭,寄托着各人自己美丽的理想。在闽南,他认识了曾任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主任陈范予,这个既是教育家又是科学家,他本是浙江人,却正在这里带领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提高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巴金亲眼看到他从外面水潭里带回来一杯污水,放在书桌上,在显微镜下看"一滴水中的世界"。巴金在这里曾住过二十多天,与陈范予生活在一起,和他作多次长谈,并由此结下了十二年的友谊。巴金曾说自己在这里看见了无穷小的世界,也看到了无穷大的世界。因为陈范予是个切实的人,他刻苦工作,虽是个肺病患者,却以他那"以有限的余生,为社会文化、思想运动作最大努力"的约言,完成了《科学与人生》、《达尔文》、《科学方法精华》三部译著。这三部书都是作者在"*剧痛"和"咳嗽厉害"中写成的。而当时社会报答他的是贫穷困苦,无力医病,巴金终于在抗战期间的成都,听到了陈范予逝世的消息。
  与陈范予一个样,巴金的另一个朋友施居甫,是巴金在十七岁时就认识的四川成都同乡,他比巴金年长,但曾一起编印刊物,相处得很好,虽然刊物夭折,以后很少见面,但十八年后,巴金两次回成都,仍然和他谈得十分融洽。施居甫很有学识,对成都的历史与现状,尤其熟悉。同时他又乐于助人,经常为别人奔走,巴金说他有一颗"黄金的心",但是他和陈范予患着同样的病:肺结核,而又缺乏营养,不仅挥着眼泪送走了自己已经长大成材的女儿,同时也在战乱中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贫困。巴金在他死后第四年曾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哀叹生在乱世,凡有善行的人往往不得"善终",由此巴金感到寂寞。
  当年生活在巴金周围,怀着善良的愿望,相信教育能够救国的人还有一位匡互生。他与朋友们从事教育工作,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后,又在闽南办乡村师范,长年以身作则,开导别人,同时为学校筹措经费,又到处奔波,而自己在马路上被车辆撞倒,进了医院,连医师劝他服用的药都舍不得吃,甚至等不及病愈,就提早出院。如此热心办学,闽南乡村师范最后还是被省教育当局勒令停办。上海立达学园却又在1932年在"1·28"淞沪战火中被日寇炸毁,当他千辛万苦,想尽办法把学校重新建立起来后,在当年年底,匡互生就患肠癌去世,也只活了四十二岁。巴金所交往的人都是善良的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由此可以看出巴金的善良,当然巴金的家更能看出他的善良,他的随想录更是善良中的软弱。追问简练一点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5:37

可以看些他的作品,或是百度百科,反正据我了解,只知道,他是一耳光很伟大的作家,写了很多好的作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5:38

写的文章......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