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书院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1:45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5:10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扩展资料:

对外交流

书院走向世界起始于明代。正统四年(1439)也即朝鲜世宗二十一年,朝鲜李氏王朝君臣借鉴中国宋代的书院制度发展其教育事业,实为书院输出的重要标志。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的教育、学术、藏书、出版、建筑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及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过重大贡献。

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书院制度也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的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的向前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6:28

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于东都洛阳乾元殿东廊写四部书,因号乾元院。唐玄宗在京师长安也设立了丽正书院。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移至明福门外,名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

一、构成

书院有自己的教学行政组织,有学田作为经费来源,在经济上。院长称为“山长”,副院长称为“堂长”。

二、历史地位和作用

书院藏书是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随着书院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图书馆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书院藏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由于书院是古代高层次的教育机构,所以都拥有一 定 规模的藏书。而且,由于许多藏书是书院创办人或主管人费尽心血积累起来的,其中不乏非 常珍贵的典籍。

另外,由于书院的创办人或主管人所拥护的学派不同或地域不同,在藏书上 就会有不同特色的反映,有的注重地方志的收藏,有的注重程朱理学的经典,各具特色。

而且,书院自行刻书,一方面促进了印刷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书籍,并 通过再次刊刻,使这些弥足珍贵的书籍得以在社会重新流通起来。书院藏书历久不衰,历代相沿,直到最后成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和新式学校藏书的一部分,其功不可没。

2、书院藏书都注重藏书利用,通过借阅,大大提高了图书的流通率,打破了中古时期藏书重藏不重用的局面。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管理经验,不仅集中国封建社会藏 书管理制度和方法之大成,而且为建立中国近、现代图书馆新型藏书管理制度开了先河。

3、书院藏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中国古代书院,都是以封建思想为指导,宣扬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因此以封建正统的经、史、子、集构成了书院藏书的主体。但书院中还包含 着自由讲学的成分。

一些私人设立或地方设立的书院,热衷于自由研究学问,在书院中实行 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教学方式多采取启发诱导式,提倡学生自学,博览群书,老师加 强指导,授道解惑,众多学者和生徒在书院接受这种教育,学术争鸣空气比较活跃,促进了 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4、书院藏书有效地传播了民族科学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书院藏书的历史远不及官家 藏书和私人藏书的历史久远,其规模也不及后二者大,但它好就好在既不是束之高阁、只供 少数达官贵人使用,也不是禁锢森严、只借给亲朋好友;

而拥有广泛得多的服务对象,供给全院生徒和学者阅读、研究,这样,一方面扩大了中国封建社会藏书的社会职能,一方面也 造就了一些致力于民族科学文化研究的有用之才。

5、书院藏书直接推动了古代学术研究的发展。历代书院聚集了大批文人学者,其中许多是有名的学者,他们不但讲学授徒,而且进行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如宋代朱熹在书院的教学中,大大发展了理学。

清代学者黄宗羲、钱大昕、段玉裁等人,既是书院的山长,也是考据学家。他们往往利用书院的丰富藏书,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历史

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开始于唐朝,一般多以“集贤殿书院”为滥觞。集贤殿书院的起源为“乾元院”,开元六年(718年)更名为丽正脩书院,后来再改为集贤殿书院。而根据《新唐书‧卷四十七 百官志》的记载,开元十一年(723年)在光顺门外已置有“书院”。

后来在唐宪宗元和年时,李宽在衡州曾建有石鼓书院;五代时,南唐主李升在庐山白鹿洞建学馆,并以李善道为洞主,被认为是中国有讲学书院的开始。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的说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为理学书院。

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到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明世宗、张居正皆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书院乃大没落。

清朝入主中原,对书院加以监管,顺治九年(1652年)的〈上谕〉便要求“不许别创书院”,但因为书院制度由来已久,可补学校制度的不足,顺治十五年(1658年)在湖南巡抚袁廓宇的请求下,修复衡阳石鼓书院,以“表彰前贤、兴起后学”。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直到庚子后新政,庚子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18:02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开始只是地方教育组织,最早出现在唐朝,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常识教育篇。
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MAIL:11247931@qq.com
Top